作者: 仝志華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09 08:48
盛夏時節,市農科院的大豆試驗田里熱浪蒸騰。市農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員劉艷戴著草帽,正領著助手們俯身查看大豆生長情況。不遠處,碩士梁邦平緊握田間試驗記錄本,記下每一個關乎品種未來的數據。這是菏澤大豆育種人日常工作的縮影,更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間、矢志創新的生動寫照。
田間“修行”:用汗水澆灌育種希望
“育種如磁石,一觸即難離。”這是劉艷常說的一句話。大豆育種周期漫長,一個優良品種的培育在順利情況下也需要十幾年。為加快育種進程,科研人員形成了“候鳥式”工作模式:夏秋季節在菏澤本地觀察篩選,冬春季節奔赴海南開展加代繁殖。
現代農業早已邁入機械化時代,但大豆育種的核心環節卻必須依靠“繡花功夫”。“試驗田里的每一個品種都是人工播種、澆水、補種,反復多次,直到苗齊苗壯,懸著的心才稍安。”劉艷說。每年三伏天是他們最忙碌的時節,凌晨四五點就下地做雜交,中午頂著烈日進行田間管理,傍晚還要記錄數據。
為提高授粉率,科研人員需在針尖般大小的柱頭上精準完成去雄、授粉操作,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。“一般人在室外20分鐘就汗流浹背,我們一天要在田間勞作10個小時以上,關鍵時期一兩個月都不能休息。”劉艷說。
團隊同心:在傳承中書寫創新篇章
菏澤大豆研究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,歷經數代人接力。數十年的研究歷程,造就了一支愛崗敬業、精誠團結的創新團隊。如今的團隊由6名成員組成,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定位與責任,在育種目標制定、雜交組合選配、試驗方案設計等環節分工協作、共克難關。
“歷屆領導都對大豆育種工作非常支持,不管條件多艱難,都要保持定力。”劉艷介紹,團隊在繼承前輩育種材料的基礎上不斷創新,先后培育出“躍進系列”和“菏豆系列”等30個大豆品種,累計榮獲市級以上科技獎勵39項,22個品種獲得知識產權保護,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70余篇,出版專著兩部,為黃淮海夏大豆區品種更新換代作出了突出貢獻。
正是這份“甘于寂寞的心境、百折不撓的意志、嚴謹科學的態度”,讓團隊在育種路上不斷突破。2020年至2023年以來,“菏豆33號”“菏豆36號”“菏豆39號”“菏豆37號”“菏豆38號”連續4年通過國家審定,另有8個品系分別參加國家和山東省品種審定試驗,育種成果持續涌現。
碩果盈枝:科技為“菏豆”插上騰飛翅膀
日復一日的堅守終見成效。2022年,“菏豆38號”以畝產350.56公斤通過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實打驗收;2023年,該品種又以每畝實收303.96公斤再次創下黃淮海大豆千畝方高產紀錄,讓“菏豆”品牌在黃淮海夏大豆區樹立起標桿。
如今,“菏豆”系列品種憑借產量高、穩產性好、適應性廣、抗病性強、商品性佳等突出優點,贏得農民的廣泛認可,不少農民點名購買“菏豆”種子。在黃淮海適宜地區,“菏豆”系列年推廣面積近300萬畝,每年為農民新增經濟效益約3億元,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科技動力。
從田間地頭的辛勤耕耘到實驗室里的潛心鉆研,從老一輩科研人員的默默奉獻到年輕一代的接續奮斗,菏澤大豆育種人用堅守與創新,讓一粒粒飽滿的“菏豆”承載起農民增收的希望,在黃淮海平原上書寫著農業科技賦能糧食安全的動人篇章。
記者 仝志華